党代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银河官方网站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内涵发展
为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银河官方网站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钱 健
(2020年6月2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银河官方网站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银河官方网站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抢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学校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坚定不移抓党建,聚精会神谋发展,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重内涵、提质量、强特色、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一)坚定不移抓党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加强
总揽全局作用有效发挥。学校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统筹抓好从严治党、战略规划、综合改革、依法治校等重点工作。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考核被市委评为“优秀”等次。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不断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逐步形成了党委、总支和支部分层学习的长效机制。五年来,开展集中理论学习95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努力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深化共青团改革,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扎实开展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全力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坚持每年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路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基层党建质量不断提高。组织开展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三会一课”和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达标率100%。推行系部党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系部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充分发挥系部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行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占比86%。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五年来,发展党员449人。
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规范选拔任用程序,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协助市委选拔县处级干部12人、选拔任用科级干部20人;交流轮岗副处级干部9人次、科级干部8人次。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历练,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提升干部能力素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扎实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严强转”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学校政治生态持续优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对后勤基建、招标采购、招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监督的制度建设。认真做好省市委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二)聚精会神谋发展,办学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抢抓“健康中国”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成功申报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旅游、中医美容技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药物制剂技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9个专业(方向),打造了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4个专业群。坚持以“质量工程”、“振兴计划”等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获批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9个,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团队19个。主持各级各类教研项目17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充分发挥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作用,牵头撰写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旅游专业设置论证报告,承担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中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制定工作。
校院(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校院(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与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见习实习、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五年来,校院(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个,共建省级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8个,开设“朝晖班”“诺康班”2个订单培养班,校院(企)合作开发教材14部,聘用医院(企业)名医名师、行业先锋、能工巧匠等78人。2018年,学校荣获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称号。
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深化。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模拟、实战、项目孵化”四层递进教育教学模块与培训体系。五年来,学校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我校教师荣获安徽省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我校学生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
内部质量保证稳步开展。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专业“诊改”为抓手,以教师“诊改”和课程“诊改”为突破口,建立质量标准,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扎实有序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2015年,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中获得全省“优秀”等次。2020年,学校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校试点院校”。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报。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遵循中医药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7项,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7项。学校新生录取率持续稳定在99%左右,录取超本科分数线人数持续增加,2019年达233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注重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双向培养,扎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教师学历提升、访学进修、专业培训等制度,实施临床骨干教师“双培”工程。五年来,学校引进博士2人、定向培养博士5人,教师参加国内访学14人,获得省“特支计划”1人、省级人才项目21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31人次。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人,获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微课教学比赛等奖项12项。
科研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优化科研工作环境。五年来,全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152项,发表学术论文762篇,出版论著20部,授权专利39项。学校中心实验室积极搭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五年来,入驻科研项目55项。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办刊质量显著提升,综合排名全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第一。组织教师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社会服务功能日益显现。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面向医药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做精做强继续教育项目。五年来,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本科层次学历教育3725人次,继续教育培训学员1004人次。开展按摩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累计培训、鉴定学员9525人次,不断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三)开拓创新激活力,办学治校水平获得有效提升
办学治校方略不断明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编制“十三五”规划,制定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等方案。通过重点领域突破带动事业整体发展,形成了“规划引领、项目驱动”的战略发展体系。通过强化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抓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关键问题,逐步明晰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治校总体布局。
内部治理结构日益规范。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推动制度“废改立”,制定、修订制度163项,逐步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工会民主治校作用,积极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
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文化月、“十八岁成人礼”、“5·12”护士节等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动参与芜湖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涌现出“中国好人”丁定明、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荣珍、胡芳芳、熊煜、“安徽好人”张娜、曹婷等一批先进典型。学校道德讲堂被芜湖市文明委授予“全市首批示范道德讲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重要载体,先后被授予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支撑保障条件不断夯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综合楼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智慧校园稳步进行,科学规划1-7幢学生宿舍、食堂改造项目。五年来,维修改造实验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项目近百项,新增校园东南角、东北角景观绿化3万平方米。加大实验实训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现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7个,仪器设备总值8595万元。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14余万册。
附属医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充分彰显附属医院中医特色,深入推进校院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提升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2018年,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进附属口腔医院和学校口腔医学系院系融合、教学相长、协同发展。2019年,芜湖市口腔科质量控制中心在医院挂牌成立。2020年,医院感染管理升级改造项目获市发改委立项。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学校党委始终把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六个一律”管理,认真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多方筹措防疫物资,积极稳妥推进学生返校复学,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双胜利”。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附属医院15名医护人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过硬的作风,为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中医智慧和芜湖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学校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五年,是学校加快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师生医护员工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的五年。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精心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离退休老同志和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向历届校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医护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
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引领我们的事业发展方向。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与坚强的政治保证。
只有抢抓历史机遇,才能实现我们的事业发展目标。我们牢牢把握了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抓住了建设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契机,不断向着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使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只有推动改革创新,才能激发我们的事业发展活力。我们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想方设法谋新招、闯新路,不断推进干部管理、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发展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只有依靠全体师生,才能凝聚我们的事业发展力量。我们始终强调师生医护员工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医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激发师生医护员工工作、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汇聚师生医护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只有发扬优良传统,才能促进我们的事业发展传承。我们继承和发扬安徽中医药高专人艰苦奋斗、团结奉献、众志成城的优良传统,在事业发展的一个个重要关口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使学校事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我们要珍惜这些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丰富和拓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发展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师生医护员工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加强,“重业务、轻党建”现象依然存在;党委班子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攻坚克难的勇气需要进一步增强;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考核激励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办学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与附属医院协同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附属医院特色水平和综合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
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直面现实,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国家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国家经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新格局下认真谋划学校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赋予了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强调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位置、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都充分表明,中医药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更为优化。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未所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时期”。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攻坚战,而我省发布“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20所左右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高职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努力推动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是全体安徽中医药高专人的共同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抢抓的历史机遇。
新时代高职教育竞争提出了新挑战。在高职教育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各兄弟院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直面矛盾和难点,必须有效补齐学校事业发展的短板,才能在逆水行舟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前列。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学校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们深知,思路决定出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结合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在建成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全面强化内涵建设,全力创建办学定位准确、中医药特色鲜明、医(产)教融合紧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着力推进五大战略。
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办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必须大力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所有工作要服从于人才培养、服务于“三全育人”,这是衡量和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大局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以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高质量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效能的后勤保障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必须构建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格局,大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专任教师队伍、临床医技队伍、辅导员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特色兴校”战略。特色是兴校之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北华佗、南新安”是安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必须将凝炼、彰显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必须明确定位,重点突破,展我所长,传承和发扬中医、中药等专业传统特色,巩固和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专业现有特色,探索和凝炼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未来特色。必须全面总结凝炼学校60年办学积淀的丰富内涵,传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进一步扩大与行业、医院(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推进“文化塑校”战略。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命脉,必须将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长久工作来抓。必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体现到学校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精神,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全体安徽中医药高专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必须坚持将文化育人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文化育人落实落小落细,增强办学软实力。
推进“依法治校”战略。强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的理念,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健全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监察审计监督,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部控制。落实师生医护员工主体地位,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信息公开,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特色发展,强化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符合度和满意度。强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推进医院(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校院(企)“双元”育人。融入医院(企业)、行业实践要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切实推进“三全育人”。统筹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元素、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育人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环节,形成全员育人的鲜明导向。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健全专业调研常态化机制、专业评估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构建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深入推动医教一体、校院(企)融合,对接“执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校院(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名医、名匠、名师”引领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持续深化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创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继续深化“1+X”制度改革,将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推动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转化互认机制。推进教法改革,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强化招生就业工作。主动适应和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相互衔接的联动机制。在普通高考录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科层次招生,稳定分类考试招生和高职扩招规模,适度举办中高职“3+2”招生,实现校内“中职-高职-本科”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好创业学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创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学校。
推进校院(企)深度融合。健全校院(企)合作制度体系,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校院(企)全方位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联合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医药合作企业建立2个临床学院、5个特色产业学院,促进医(产)教资源深度整合。鼓励师生医护员工与医院(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管理咨询等,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按照“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思路,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学校中心实验室,打造1-2个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拓宽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提升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力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取得突破。提升《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办刊质量。
完善内部质量保障。高质量完成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构建完整并且相互独立的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提升全校质量意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二)坚持外引内培,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新突破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完善师资培养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延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施“青年教师-教研骨干-教学名师-杰出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机制,力争教师国家级奖励获得突破。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突破。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与国内“双一流”院校建立师资联合培养基地,组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实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全覆盖。完善“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加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科研团队建设和跟踪管理,获批国家级高水平教学团队。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大力推进定岗定编定人工作。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绩效的导向作用,引导教职医护员工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开展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争取纳入事业编制周转池试点,不断改进编制保障和社会化用人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院(企)共建共享方式,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院校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实施专业教师“双师”(教师、医师)、“双职”(高教系列职称、卫生系列职称)工程,加强临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引进行业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完善兼职教师的遴选、培养、管理、考核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推动兼职教师“双师”认证。
(三)坚持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实现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新突破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教授专家的治学主体作用。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积极构建师生医护员工参与办学的制度化渠道。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章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优化部门设置,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岗位职责,提高部门协同能力。深化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系部工作活力。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加强离退休老同志服务工作,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益,保障学校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完备办学基础设施。科学制定校园建设规划,扎实推进后勤综合楼建设,统筹推进教学楼、学生宿舍改造升级,有序推进皖南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立项建设,进一步完备办学条件。大力实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丰富校园人文景观及其文化内涵。完成智慧校园建设,努力为师生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加强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扎根中医药文化,立足“厚德、博学、济世、日新”的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医自信、涵养中医气质。培育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打造“一系一品”。完成中医药博物馆改造升级。持续巩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积极争创省级文明校园。
扩展社会服务项目。建立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培训、鉴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帮扶,助推受援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开展“双联系”和定点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不断提升脱贫质效。
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校院一体化发展。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协调统一,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和教学资源配置,形成集中统一、高效运行的医教研协同、校院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创新医疗技术,拓展特色诊疗,打造医疗技术品牌,不断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关键在于党对学校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断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提升政治能力、优化政治生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压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工会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扎实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强化政治和思想引领,画好最大同心圆,不断拓展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渠道和方式。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学校政治大局稳定。
(二)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干部是推进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切实把忠诚担当、务实清廉、奋发有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重视干部梯队建设,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严格干部考核监督管理,推进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建立鼓励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系部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基层党支部设置和组织生活方式,推动“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着力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努力把优秀师生医护员工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五)持续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
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党的形象和威望集中体现于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要严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压紧压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广泛开展党规党纪教育,深入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增强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支持纪委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严格执纪,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持续深化巩固巡视巡察整改成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进新时代,我们重任在肩;勇担新使命,我们豪情满怀!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蓝图已经绘就,推动办学层次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办学层次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为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芜湖、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服务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